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首页 >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大教评改革如何玩出新花样?

发布时间:2016-12-07作者:马妍点击量:[]

 

    “学生有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他们说,我已经上完课了,我再评(课)的话,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了。我说,对以后的同学是有好处的啊。但学生们好像不太关心。那么他们关心什么?还是跟自己的学习过程相关。所以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20164月,北京大学公布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重点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落实考核结果的建设性反馈。同时,结合新建本科教学综合性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国教育报》,2016-04-28)新的教学评价系统即将在北大上线,该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评价体系,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麦可思是该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者。

 

    北大此次改革如何体现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有何不同?如何让院系、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能否被打破?《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与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教授进行了对话。

 

“教学评价思路从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

 

    《麦》:北大在什么背景下决定使用新的教学质量平台呢?

    刘建波: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有一个大的形势,是北大在做教改。北大作为“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参与者,正式发布并开始实施《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希望能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规律,起到示范作用。

    学校经过这几年的讨论和实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与此相应,本科教育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20164月,《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要点》正式出台,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各环节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而我们过去的评价还是围绕着老师怎么教、评价老师教得怎么样、是不是很用心而展开。现在评价思路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收获有多少,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如果收获不大,那么这也不是好课。这是总的思路。

    其次,涉及原来的教学评价系统。原先的系统已经运行了十年以上。相对来讲评价的类型比较单一,没有对课程做非常详细的区分。另外它是以学校层面的评价为主,院系参与的比较少。整个评价的思路还是以对“教”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或者对学生的感受、收获评价得比较少。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备。我们越来越加大本科教学在对院系和教师评价中的比重,比如现在本科教学在院系绩效评价里占到30%;我们对老师的评价,无论是评奖,还是职称评定等方面,也都加入了课程评价这个环节,有了一系列的规定。与此同时,院系和教师中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学生评价容易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备的、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单有学生打分,还有对老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投入、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这是我们教评系统改革的背景。

 

“我们其实就是把院系、学校的各个方面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集成”

 

    《麦》:您觉得新的教学质量平台哪些方面符合了北大改革的要求呢?

    刘建波:新的教学评价系统有几个特点。

    第一,从原来的期末一次性评价,转换为过程评价,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学生只要选了一门课,就可以从上课开始通过系统跟老师沟通,提出对课程教学的一些意见。系统会把学生的意见或问题推送给老师,或者提醒老师及时回复。这样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促进老师跟学生之间关于教学方面的交流。

    实际上在引进这个系统之前,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因为那时我们的教学评价率相对来说比较低。有的学院自己做教学评价系统,它是强迫性的,就是说必须评,不评的话就以各种各样的措施迫使学生去评。但学生就是在应付。我在和学生开座谈会的时候就问过他们:“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参与教学评价?”学生有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他们说,我已经上完课了,我再评的话,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了。我说,对以后的同学是有好处的啊。但学生们好像不太关心。那么他们关心什么?还是跟自己的学习过程相关。所以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新的评教系统除了集成了过程性评价以外,还有一部分是给院系设计的一些功能。原来教学评价的所有权限是在学校层面,院系其实不怎么参与。

    学生评价不是教学评价的全部。从总体统计学规律来讲,学生评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这是以学生感受为主的。学校也要求校领导、院系领导去听课。还有一些院系会组织一些老教授进行同行评价,还有学校的老教授调研组,这些也应该是对老师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也都应该加入教学评价的集成。

    所以我们其实就是把院系、学校的各个方面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集成。然后,对这个教师最后的判断其实是院系在做,比如说提职称的时候是否予以通过。教务部门并没有这个权限。院系根据这些集成的评价材料,包括他的课程评价、领导听课的记录、老教授听课的记录、同行听课的记录等,综合判断这个老师的教学质量。里面还加了一项,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评;如果他觉得学生对他的评价结果不太合理的话,他还可以提出申诉。他也可以作说明,对自己上的每一门课有一个总结性的东西。这些综合起来都可以作为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参考。所以第二点总结起来就是,这是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评价。

    第三,因为各个院系具体情况不一样,大家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要求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新的教学评价系统里会给院系一些权力,比如根据自己院系或者学科的特点让他们自设一些题目,或者对某些课程进行一些重点评价。所以说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设计,让院系也能参与到教学质量保障里面来。

 

“如果想让别人改变现状的话,你必须要给他一定的动力”

 

    《麦》:学校在推进新的教评改革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比如说有些教师可能不够积极配合。

    刘建波:这个事说起来特别难,其实也不难。

    首先,这个教学评价是以学生学习的效率、收获为主要目的。我觉得评价体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鼓励学生更客观地评价老师,这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二层是院系。院系会不会积极参与教学评价?评完了院系用不用评价结果?如果他无所谓,你爱评不评。评得不好他找各种理由,他本身就不积极参与这个事情,那评价就没有意义了。学生评完了以后,我们不是说要“卡”这个老师,而是说院系参与以后能让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这是评价的一个核心的内容。这个评价系统是不是能用好,其实更重要在院系。要让院系也参与进来,有权去设立题目,去做一些实时监控。我一直觉得,如果想让别人改变现状的话,你必须要给他一定的动力,让他觉得有用。

    然后第三层是老师。确实,老师如果被评了低分,会很不舒服,“我费心费力地教,最后学生打的分不高。”然而,我认为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要从学生能不能有收获、能提高多少来看。但是会有教师对新系统有抵触问题。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教学评价系统中加进一个功能,相当于麦可思Mita(编者注:麦可思智能助教)的简化版。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些功能,就是老师可以用这个系统做一些课堂调查,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课程内容方面的题目,服务于教师教学。学生们可以用手机、用电脑直接来回答问题,然后系统会对学生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希望老师可以用这个来辅助教学。有人说,你这个东西跟评估本身好像关联得不是很紧。但我说,这个事情我要坚持,因为这会对老师有帮助,对教学有帮助。

    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也有些想法。比如北大选课有“意愿点”。有些热门的选修课有时要“抢课”。如果学生想选一门课,系统给他99个意愿点,他可以把这门课放到99个点,被选中的比例相对来说大一些。所以学生对意愿点还是很关心的。我们在教学评价系统里面说,如果学生给出高质量的评价,或者参加的积极性很高,会给学生一些意愿点方面的奖励,来吸引学生。

    当然,针对这三个层面(院系、教师、学生),怎么让他们容易使用这个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系统做得特别难用,大家都不愿意用,再怎么鼓励大家,也是很麻烦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麦可思这样的专业机构来做开发的原因。当初我们提出新系统设计思路的时候就说,一定要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因为现在学生手机不离手,电脑可以没有,手机不能没有。这也是很关键的。

 

    《麦》:您计划如何利用教评相关的数据?

    刘建波:数据挖掘工作,其实我们在老系统里一直在做。比如,我们会分析为什么有些院系评分一直在升高,有些院系在降低。把教评结果数据与其他数据做结合以后,就会发现,这些升高恰好对应了他们采取的某些措施。比如,有些学院分数居高不下,与他们的课程的设置相关,比如小班课比较多。通过这些大数据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教学过程里面的一些关系和问题。这个事情我觉得做得还不是很够。在新的系统方面,我们提出了数据的整合、数据的分析等一些要求,下一步需要做更多工作。

 

“要推动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体系里面的比重逐步加大”

 

    《麦》:新的教评平台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还会有什么新的影响?

    刘建波:从教务部的角度和我个人的角度看,还应推动教学评价在对老师的整个评价体系里面的比重逐步加大,无论是奖励还是限制。国外一些教学型的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中可能占到60%70%,而不太要求老师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大概是“442”,即教学占40%,科研占40%,社会工作,就是你对学校的贡献,占20%我们的高校现在对老师的评价里教学到底能占到多少,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一个软性的东西,没有真的“硬”起来。这其实是教师评价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但总的方向是应该增强教学的比重。北大也是这样,刚才我提到,现在对院系的绩效评价中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高,本科加研究生教学已经占到50%了,以后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推动。那么,对教师评价中教学部分有没有可能达到国外的40%的标准?或者说,如果他的教育水平确实不够,他就不应该、不适合在北大做教学岗或者教学科研岗。如果他科研做得很好,可以走科研岗。前两天有一位国外大学教授来交流,我就问他,在他们学校如果有老师上课不好,怎么办?他说,如果他/她还没有拿到终身教职(tenure)的话,可能以后就拿不着了。那我们是不是也会考虑这种做法?当然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这不是单单依靠一个平台、一个系统就能做好的,而是整个学校层面的事情。

 

新闻链接:

    2016426日,北京大学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发布通知,同步公布《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教育学习成长体验。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董志勇说,这次北大推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很多工作,不仅是在教务部的职能层面,还是更高层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导意见和方案的单独颁布,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和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希望能够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做出更加直接和有力的指导,让改革理念‘落地’并加速推进,尽早让学生享受到改革红利。”

    此前,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在多个场合通过分析“大学的逻辑”阐明人才培养工作在大学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本科教育,是大学社会声誉最重要的部分和影响因素。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北大教育综合改革的三个重要抓手,而本科教学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本次改革的核心是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内在潜力。这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设计,只有当学生培养质量和院系生存息息相关,才能让院系、教师发动起来,让最优秀的教师和资源进入本科教育。”董志勇介绍说,具体要通过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和重构专业教育模式、推进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四个方面切入。(《中国教育报》,2016-04-29